日前,教育部公布了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全国共有1491项成果获奖(含香港、澳门高校获奖成果)。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共有两项学术成果获奖,分别为院长董占军教授的著作《中国艺术文献学》,名誉院长潘鲁生教授的著作《美在乡村》。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设立于1995年,是教育部为表彰奖励取得突出贡献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设立的奖项。该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评选竞争极为激烈,最终评选的项目含金量高,学术性强,影响力大,是我国人文社科领域最具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重要奖项。
从公布的拟获奖名单中获知,艺术学类获奖包括著作论文奖、普及读物奖和青年成果奖共102个奖项,约占总获奖数的6.8%,涉及全国59所院校。其中独立艺术院校14所,获奖总数为31项,约占艺术学类获奖总数的30.3%。本届艺术学类获奖最多的普通高等院校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各获6个奖项,中央音乐学院荣获6个奖项成为本届获奖最多的独立高等艺术院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全国独立高等艺术院校获奖数量中,与中国美术学院并列第五,在山东省属高校中各类成果奖获奖数量位居第三。
《中国艺术文献学》董占军
文献整理、归纳与研究是一件极其繁重且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艺术学学科建设需要直面的关键问题。《中国艺术文献学》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选取美术文献作为典型,从学科建设的宏观角度提出了“中国艺术文献学”的架构,深化了学界对中国艺术文献学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和实践体系的认知,奠定、扎实了中国艺术学可继续发展的基石。
学科建设上,《中国艺术文献学》首次从学理上提出“中国艺术文献学”概念并构建其基本理论体系;学术研究上,该著作在概念辨析、跨学科研究、研究方法与目的等方面开展创新性研究;文化传承上,该著作追求本土艺术特色和民族艺术的主体性,注重对中国古典艺术文献的考究;教学育人上,该著作为广泛的艺术工作者和高等艺术院校师生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艺术视野。
《中国艺术文献学》涵盖了艺术文献的性质、类属、形态、真伪、产生和流传情况的考辨,以及艺术文献学的研究对象、目的、方法等,文献整理与理论分析并重,本体研究和内容研究互补,清晰地建构出中国艺术文献学的基本框架,突显了艺术文献学的学科特点,是一部从整体角度系统地梳理与探究中国艺术文献学的力作,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体系乃至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美在乡村》潘鲁生
《美在乡村》是潘鲁生教授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现实议题进行深入调研以及理论思考的系统性学术成果。作者以乡村文化为命题,求解乡村现实发展中面临的传统与现代、经济与文化、城市与乡村、国家政策与农民需求等现实的关系问题。全书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民艺、民生、民情为观照视野,以乡村之美的发现和追求为旨归,透现出田野大地的坚韧和人文之美的光泽,使读者进一步认识和感受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这部著作探讨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充分展现了中国乡村之美,对于重构中国乡村社会,探索中国式的乡村现代化会提供很多启示。《美在乡村》是一本跨界的、多元的、融合了个人、社会和专业领域的综合性田野报告,体现出当下对于文化遗产和对待乡村的方式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层面,打通了学术和现实,打通了国家社团和国家政府职能部门,把现实和未来的可能性联系了起来。著作把民间艺术与公共文化、创意产业、文化经济所有的这些东西做了结合。
作为乡村民艺学研究的一部新作,既有聚焦性的专题调研,也有细致入微的民俗文化思想的考辨。既有地域民众日常生活的呈现,也有宏大历史背景的展示。既有民艺学的学科视角,又有生态学和社会学和综合学科的视域,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地方政府开展新农村建设研究,古村落保护,农村手工艺保护传承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提出了重建乡村之美的社会发展目标,并全面系统论述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如何实施的问题。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论述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大问题,从文化建设角度配合了乡村振兴战略。